2023-11-21
非接觸無線電能傳輸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所研究的重中之重,它消除了物理連接的約束,提供了能源的新方式。目前,這一領域的研究集中于三種主要的傳輸機制:感應耦合、磁耦合諧振和微波無線能量傳輸。這些技術范圍覆蓋了從幾毫米的極近距離到數千米的遠距離傳輸,并在移動機器人充電、醫療設備以及消費電子產品中擁有廣泛的應用潛能。
1、 感應耦合無線能量傳輸
感應耦合是一種依靠電磁感應進行能量傳輸的技術,典型應用于電動牙刷和智能手機無線充電。這一機制需要兩個緊密相對的線圈:發射端和接收端,它們通過交變磁場相互作用以傳遞能量。由于傳輸距離短(通常只有幾十毫米)而且對線圈間對齊精度有極高要求,感應耦合被限制在較短距離且定位精確的場合使用。
2、磁耦合諧振無線能量傳輸
進一步的技術發展帶來了磁耦合諧振能量傳輸方式,它使用共振的信號來加強兩線圈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同頻諧振線圈可以在幾十厘米到幾米這樣的中等距離內進行能量的有效傳輸,大幅度超過了感應耦合的傳輸距離。即使兩線圈之間存在物理隔離或者非共軸擺放,交變磁場也能穩定地在它們之間傳遞能量,可能達到幾百甚至幾千瓦的傳輸功率,適用于更靈活和動態的充電環境。
3、微波無線能量傳輸
對于長距離的能量傳輸,微波無線傳輸技術是最為合適的選擇。通過將電能轉換為微波,再從發送端天線輻射出去,接收端天線可以在遠處捕獲這些波并轉換回電能。盡管這種技術能夠實現數公里的無線能量傳輸,高功率應用與未解決的生物學安全問題限制了其在住宅和醫療領域的應用。
就動態和自主的無線能量傳輸而言,磁耦合諧振傳輸技術提供了最大的靈活性和應用潛力,特別是在自動化和機器人充電中。為了實現真正的移動機器人智能化,必須發展該技術使機器人能夠自主地在其環境中尋找能量源并完成充電,從而不中斷其執行任務的能力。隨著能量傳輸技術的成熟,我們可以期待未來的機器人和其他設備將越來越少依賴于固定的充電基礎設施,為其提供更大的自主性和移動性。